文:vipJr
「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就像種植物一樣,山坡地種竹筍、香蕉,沙地種西瓜和哈密瓜,爛泥巴里種芋頭,不同植物適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個樣子的。」
——林清玄
前天,台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悲傷讓人無法言表。
讀清歡三部曲,看他的微博,聽他的講座,恰如他的文字,雖清新自然,卻充滿力量和希冀。在我們困頓苦悶的時候,他的文字總是不斷激勵我們要向上奮發,向前突破。
柔軟卻有力,溫暖卻積極,是處世的智慧,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更是不可缺少的核心。
01、愛孩子,要平常心對待孩子的成績
「其實,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是創意最好的。」
愛因斯坦3歲仍然不會講話,9歲說話還是不利索,小學中學的成績非常不好。
然而,他的父母卻非常自信地對待自己的孩子,每天陪著愛因斯坦學習。
在愛因斯坦被大家誤解成智力低下的孩子時,他的母親Pauline Koch非常堅定地對所有人說:我的孩子非常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大學,成為大學教授。
當時,誰都不會想到,愛因斯坦不僅成為了大學教授,還是令世界科學家集體敬仰的神一般的存在。
遙想當年,如果他的父母因為他的成績放棄了他,那麼這個世界歷史都需要重寫。
而林清玄本人小時候讀書也是比較差的。有一次考試超過了60分,爸爸非常高興地說,我有接班人了。
林清玄看到三代務農的爸爸要讓他繼承衣缽,嚇得趕緊好好讀書。
不管孩子的成績好壞,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和人格,都是值得我們去尊重和珍惜的。
第一名只有一個,我們的孩子也只有一個。
02、愛孩子,要注重細節
林清玄和孩子的關係特別的好。每天像儀式一樣,孩子去上學,他會拍拍他們的肩膀對他們說:爸爸愛你們!
孩子回到家,他習慣抱抱孩子,再一次告訴孩子們:爸爸愛你們,今天辛苦了。
他說:孩子長得太快,如果不細緻愛孩子,不和孩子細緻生活,那會不再認識孩子,不再看得到孩子的心。
看到孩子的心,就要注重細節,不僅僅是愛得細緻,生活上的瑣碎事,也應該注重細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在《媽媽是超人》里,黃聖依和兒子安迪的關係從一開始就表現得特別緊張。黃聖依第一次獨自帶兒子安迪,為了打發時間,她帶著孩子去逛街買衣服。
安迪一臉的不情願,不斷說很難聽的話批評媽媽,和媽媽對著干。
黃聖依顯然沒有意識到安迪才6歲,對逛街買衣服這樣的事沒有太多概念,他真正想去的地方只是遊樂場。
直到被拉去拍大頭照的時候,安迪的情緒終於控制不住,大聲尖叫著:我不拍!
而黃聖依仍然在大頭照面前表現自己,面對安迪的失控沒有及時地安撫。
幾乎所有的觀眾都隔著螢幕感受到安迪的崩潰和難過。做為媽媽,黃聖依可以說非常不合格,她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僅沒有及時回應,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各種細節上的問題,幾乎完全被忽略。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親子關係很緊張,缺少了母子間的親昵和溫情。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細節處更能體現我們對孩子的愛和關注。而孩子更願意接受細緻的從心而發的愛。
03、愛孩子,要喚醒他們內在的種子
林清玄曾說,好孩子是已喚醒內心種子的孩子,他們認識到了自我,壞孩子還沒有喚醒種子,沒認識到自我,還渾渾噩噩地活著。只有喚醒了他們內心的渴望,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
作家這粒種子,是埋藏在林清玄內心的一枚種子。他像著了迷一般,為這個目標去堅持。
小學開始,每天堅持寫500字,中學每天寫1000字,高中每天寫2000字,大學每天寫3000字,就這樣成為世界矚目的大散文家。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顆種子。
泰國一則由真人故事改編的公益廣告《豆芽引發夢想》讓人特別感動。
家境貧寒的小女孩Ju和媽媽去逛菜市場,看到一家豆芽攤位的生意特別好,萌生了要種豆芽的想法。
詢問媽媽時,媽媽並沒有阻止她,而是說:我們試試。
第一次嘗試種豆芽,不料豆芽都枯死了。媽媽看到一臉傷心的女兒,堅定地對她說:我們再試試。
兩個人一起翻閱了豆芽種植指南,一步一步地嘗試,在將豆子放進籃子裡的時候,媽媽和Ju緊張地期盼著豆芽長出來。
Ju一臉期待地問媽媽:這次我們會成功嗎?
媽媽勇敢而堅毅的笑容告訴孩子:我們試試。
豆芽再一次失敗了。
這次已經是媽媽最後剩下的一點存款。看到女兒充滿希望的眼神,媽媽沒有遲疑,再次買了種子,然後,用塑料瓶自製了一個極期簡易的自動澆水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