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這兩點,就是心學精華!真正參透,福至心靈!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明朝人,心學之集大成者,釋道儒無所不通,很多人不了解心學,感覺很神秘,其實,心學的根本,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激勵內心的力量,再造自我,開發潛能,實現人生價值,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真正意義所在,本期內容,悅讀國學就和大家具體的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人人皆有良知,唯有致良知,才能找到真我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傳習錄》
人應該有找回真我的想法,才能克制妄心,能克制妄心,才能成就自己。
如果你現在正徘徊在人生低谷,每天鬱鬱寡歡,諸事不順,失去鬥志,請對自己說——這個充滿負面情緒,每天優柔寡斷,不思進取的人,並不是我,真實的我不是這樣子的,我要找回真我。
找到了真我,也就實現了永恆。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辛苦忙碌,輾轉奔波。所作所為,往往並非自己情願,或者受利益驅使,患得患失;或者為生活所迫,苦不堪言,無論得失成敗,內心並不快樂,這就是所謂的:心為行役
其實,自我,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我,並不是真的我。
王陽明認為:自我之外,還有一個真我。藏於身心身處,不為世人所知,這個真我,就是良知,老子所謂的「道」,佛家所講的「菩提自性」。
良知獨立於所有的境界之外,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清凈光明。那些時時刻刻生起的各種感覺,都只是感官活動的結果,都是妄心,絕非本心。
良知才是自己,才是自己的本心。
一個人,能夠做到致良知,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潛能和天賦得到開發,身心進入更高的能量場,無往不利。
二、沒有分別心,就沒有障礙,自由通透,福至心靈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皆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此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傳習錄》
假如你看待財色名利,都能像不做盜賊一樣,占據贓物的念頭沒有了,完完全全只有心這個本體,哪還會為這些東西牽腸掛肚呢?這就是所謂的寂然不動,也是《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的中和境界,是自由通透,無私無為的境界,心自然會對當前的一切際遇做出正確的應對措施,自己的行為表現也會合乎節度,中規中矩,能夠順應規律法則來處理事情。
妄念紛飛的時候,告訴自己:那是感官意識活動的結果,與我無關,不要追隨這些念頭,有生就有滅,妄念也是一樣,你不搭理它,很快它自己就會消失;反之,如果你緊隨不舍、抓住不放,它就會和你糾纏在一起。
人,如果狀態不對,必諸事不順。
心不妄動,就不會生起分別心。如果你沒有分別心,對所有的事物,不會另眼相看,你就沒有障礙。智慧具足,心靈通透。
所以說,把功利心、急於求成的想法都放下,輕輕鬆鬆,平靜祥和,然後,不經意間,你的靈感出來了。
阿基米德稱皇冠的故事,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當初,國王讓阿基米德在不破壞皇冠的前提下,測一下皇冠是否真材實料,沒有摻假,這可難壞了阿基米德。苦思冥想多日,一無所獲,這讓他焦急不已,寢食難安。
實在沒有辦法,阿基米德準備放棄了,阿基米德決定不再為這件事發愁,心想,反正也不會有結果了,洗個澡好好放鬆放鬆吧,就在他的身體在浴盆里沉下去的時候,有一部分水溢出來,而且,他越往下沉,感覺身體越清,阿基米德一瞬間靈感爆發,好像電光石火一樣,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凡事並非強求得到,而是遵循規律,水到渠成的結果,一個人,心靈通透,智慧具足,就可以無物不照,無感不應,得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正所謂:遍尋皆不是,放下即得來,沒有壓力,沒有干擾,做事情就得心應手,成功也就順理成章了。
( 悅讀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