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
兩歲半的女兒非常喜歡跟比她大的孩子一起玩,比如四五歲甚至五六歲,總是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屁股後面。
她每次都會很有禮貌地說:姐姐,我也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可總是被狠狠地拒絕。
甚至有時候小朋友看見她來了就躲,或者直接跟她說我們不歡迎你,我們不想跟你玩!
如果對方是一個小朋友的時候還好,有可能就一起玩了,但是如果是一群小朋友是肯定會被拒絕的。
媽媽一開始並沒有過多干預,後來發現每次都是這樣,女兒也經常因為被拒而眼淚打轉,媽媽都有點受打擊,有種被孤立的感覺,於是試圖跟小朋友溝通。
但結果仍然不盡人意,小朋友們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說她太小了、有的說不認識她、有的說她搗亂,總之就是不想跟她玩。
為此媽媽非常苦惱,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但凡帶娃在小區或遊樂場玩過的,恐怕都遇到過這個問題。
當你用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去解決,詢問對方「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時,你會發現,十次有八次都不會得到繪本中那樣熱情而友好的回應:「好啊!歡迎歡迎,一起來吧!」
大多數情況都和知乎上求助的那位媽媽差不多,不是被拒絕就是沒反應,或者口頭答應但行動上卻沒有接納。
說怎麼辦之前,我們先看看原因。
1
為什麼教科書式的社交方式效果不好?
這是因為,孩子們的社交方式跟大人完全不是一個腦迴路的,而我們常說的金句: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正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的。
所以,在給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幫助時,切記,他們與成人的社交技能不一樣!!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們很少向對方介紹自己,他們直接就開始一起玩了。他們或許會問另一個孩子的名字,但不會想到要說出自己的名字。
我女兒好幾個後來相熟的朋友,頭幾次玩完連人家名字是啥都不知道!
良好的同齡社交技能並不包括說「請」以及「謝謝」,很多父母把有禮貌和良好的社交技能弄混了。
《媽媽他們欺負我》的作者麥可·湯普森博士曾寫道:
有時候,父母們懷抱著良好的心愿,告訴孩子應該直接走到其他孩子身旁,詢問「我能一起玩嗎?」但我總是教孩子們不要這麼說,因為這相當於明確地給了對方一個拒絕的機會。這種拒絕並非出於惡意,只是因為那些孩子自己也缺乏社交技巧。
2
比「入群申請」更有效的融入方式是啥?
其實讓孩子站近一些,聽對方說什麼,然後再聊幾句相關的話題,給對方積極的關注,並且提供幫助是更好的方法。
在具體分析時,湯普森博士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午飯後的自由活動時間,大衛想參與另外兩個正在一起搭積木的小朋友的遊戲。
他先在旁邊看了一會,然後說:「好酷啊,這是什麼?」
其中一個孩子解釋說,這是一個停車場。
大衛說:「那我去拿一些小汽車來。」隨後就向玩具架跑去。他捧來好幾輛玩具小車過來,問那兩個孩子應該把哪輛車停進這個停車場。
後來停車場不小心被他人撞壞一角,他還主動安慰情緒失落的搭建者:「我們再重新搭建一個更好的,好嗎?」
相信案例不用繼續講,我們也能想到大衛一定融入了那兩個孩子,並且玩地非常愉快。

在開頭那個問題下的回答中,有個媽媽也說了她家女兒的趣事:
她看見幾個小女生在玩一彈就可以飛上天的類似竹蜻蜓的玩具,先是在旁邊看著她玩,後來主動去幫其中一個大姐姐揀,撿到馬上就交給大姐姐。
揀了幾趟之後,她就跟大姐姐說:可不可以給我玩一下?
然後大姐姐就耐心地教她玩。
同理,小朋友踢球她就先撿球,也能很快融入。
遊戲力工作室創始人李岩老師在談論兒童社交能力時分析說,我們如果想加入一個群體,那麼我們需要表現出自己具備2個條件:
我能服從群體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我能為群體做出貢獻。
這兩點非常重要。
3
具體該怎麼辦呢?
明白了孩子們社交的原理,當孩子不能順利融入需要你幫忙時,建議可以分為五步走。
1、觀察
這一點真的不能省,非常重要。
孩子想要加入其他群體的原因無非有兩點:第一,覺得他們的東西好;第二,喜歡一起玩的氛圍。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表現地很明顯。
我就會引導女兒先一起看,看看他們到底在玩什麼、說什麼,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又需要什麼,了解之後會對後邊的「加入」環節有很大幫助。
2、給予肯定並討論
還記得前邊大衛是怎麼做的麼?
他在觀察了一會兒後,問小朋友:「好酷啊!這是什麼?」
一句話就表示了對對方的肯定,而且表明姿態: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搗亂的。
還有另外一個例子。
大衛的同學莎拉同樣是希望加入到一群正在畫畫的孩子。
而她是怎麼做的呢?
她上來就用一種指責語氣問其中一個孩子:「你畫的這是什麼啊?看上去什麼也不像!」這個孩子不理會她。結果她非常生氣,甚至要搶人家的鉛筆自己畫。
相信大家也都能猜出來吧!
沒錯,莎拉並沒有融入進去,而且還覺得委屈,跟老師告狀說那些孩子不讓她畫畫。
其實,在第一步她就做錯了。
試問,有哪個團體或個人會喜歡上來就指責別人,指手畫腳的人呢?
所以,如果自家娃向來好動或霸道,想跟別人玩,還想指揮別人的話,恐怕是很容易碰壁的,有想法不錯,但,不是在這個時候提,而是在真正融入和被接納之後!

3、做出貢獻
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前面回答問題那個媽媽的女兒可以說是無師自通哈。
想加入哪個群體就去給哪個群體做貢獻,這一點效率很高啊!
這一招我曾經也屢試不爽哈。
我家娃向來有想法,曾經有幾次想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是上來就說你應該這麼搭,那樣玩會更好等等,也曾碰的灰頭土臉的回來訴苦:「媽媽,我是好心建議,可她們不但不聽還很生氣,說我管閒事,說她們就喜歡這樣玩!」
自從我教給她可以先嘗試去做貢獻、幫助別人,等融入之後再提想法,她就沒再被拒絕過。
比如在遊樂場的積木區,她看到有幾個孩子要搭房子,她就幫她們一起運積木;比如在小區玩沙子,她會把別人沒有自己有的工具拿出來一起分享;再比如玩輪滑,有小朋友摔倒了她會幫忙把她扶起來,給她拍拍身上的土。
4、遵守秩序
畢竟是新來的,從一開始就打算破壞固有秩序的人,大家都不喜歡,無論你的建議是對的還是錯的。
大衛在幫大家拿來玩具汽車後,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更沒有要求別人什麼,而是詢問原來的成員:應該把哪輛車停進這個停車場。
他完美地表示出了:我能服從群體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小孩子雖然不會像大人一樣,明確問:「你願意遵守我們的規則嗎?」
但他們會在暗中觀察,這種觀察也不是特意進行的,而是一種下意識的,假如你還沒有真正融入就表現出不想服從,那麼抱歉,他們仍有可能會告訴你:我們不想跟你玩。
5、關注、關心同伴
這一點就比較深了,不僅僅是簡單的加入,而是真正的融入,並且需要孩子有足夠的同理心。
案例中大衛的做法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當有人撞壞了停車場時,他注意到負責搭建這個部分的那個孩子有些失落,於是他走過去安慰。
這一點,娃還小的話,一般做不到,但父母可以有效引導,或者主動承擔做這樣的事,慢慢的孩子也會留意察覺他人的情緒變化;
如果孩子大一些了,比如四歲之後,我們就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比如安慰作品不小心被破壞的小朋友,鼓勵搭建了幾次仍沒成功的小朋友。
這也是擁有良好夥伴關係非常重要的條件。
它不僅是一種社交能力,還體現著孩子的情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