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了不動,吼了沒用」,面對女兒的散漫,我做了這3點改變

2020-10-01     玉兒     反饋

1

  昨天中午,我們全家吃午飯,我和先生在眉飛色舞地談《浪姐》的片段,我一抬表,發現已經12:56分了,1點有女兒的美術課。

  我立馬緊張了,趕緊催促父女倆下飯桌。我放下最後一口面,直接去找手機,要看看老師發的郵件里有沒有需要列印的。

  我和先生說,分工合作哈,我列印,你和女兒做好準備。結果,他們兩個還是慢悠悠地坐在椅子上,繼續有說有笑。

  先生還笑著和女兒說,你看你媽媽,很容易緊張,不還有4分鐘嗎?哈哈哈。

  我和先生之前最大的衝突點之一就是他的散漫,他真的基本上沒有急的時候。

  還沒女兒的時候,我們最常吵架的梗就是,吃完晚飯,大家都會隨手把自己的碗筷放到廚房。

  我就會放進洗碗機,而他總是習慣放在水池。我每次都要說他,一樣做了,為啥不一步到位呢?

  而他每次都會回,反正我最後會負責洗碗的,你管我放哪裡啊?但他不會馬上就收拾,每次都要我催啊催,催好久才極不情願地去收拾。

  我有時看不下去了,就會自己動手。當然,你們懂得,做完了肯定不爽,然後就埋下了吵架導火線。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1/20418161.avif

  如今,我們有了女兒,除了眼睛遺傳了她爸爸的,散漫性格也像極了她爸爸。

  可以說,這幾年我唯一長進的就是,不再像當年那樣發脾氣地處理家裡這位散漫兒了,哦,不對,現在是兩位。

2

增大容錯空間

  記得當年吵得不可開交時,我們兩個人提出做一個「人生實驗」,就是我不管先生的散漫,隨便先生怎麼樣,看看一周後會發生什麼。

  一周後,的確我生存下來了,還過的蠻舒心。先生襪子是會亂扔,水池裡會堆滿髒杯子,但真的每隔三四天他就會統一打掃一遍。

  說實話,當年的這個插曲對我影響很大。

  我從小家庭教育挺嚴格的,所以導致的是我非常追求秩序、規則、努力。

  這個要求很容易變成了我衡量他人和這個世界的標尺,結果自然就有一大批人沒「達標」。

  但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內在秩序,我可以不認同先生這樣的,但我的確不該非要讓周圍所有人都達成我的標準啊。

  後來我們就一直在互相磨合,真的應了我奶奶那句,「婚姻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是看兩個人的生活細節是否匹配」。

  說遠了,扯回來說女兒。

  我現在面對她的散漫行為,也會經常借鑑我們當年的「人生實驗」。恨的牙齒痒痒、急的肚腸痒痒時,我都會問自己:

  如果她一周都把髒衣服扔在籃筐外面,如果她連續三天都是最後一分鐘、甚至遲到一分鐘才打開網課,對她未來的人生有「毀滅性」影響嗎?

  這麼一想,頓時讓我忍不住數落嘮叨的情緒就緩解了。

  經常會有朋友說,好佩服你總是不急的,我經常火蹭蹭蹭就上來了。

  真不是啊,我也經常急的,但真的發火著急,沒啥用啊。

  年紀大了發一次火長兩顆痘痘,多一條皺紋,再貴眼霜都沒用,孩子隊友還那樣,這筆帳真的怎麼算都不划算啊。

  這是當媽這幾年很大的一條感悟,不要抱有幻想,會有那種媽媽輕輕說一句,孩子立馬100%照做的存在。

  大部分的現實就是,他人會和我們內心的標準發生激烈碰撞,哪怕是我們的孩子,哪怕我們認真育兒那麼久。

  對我來說,適當增大容忍他人錯誤的空間,是非常好的管理情緒的方法。

  但別誤會,以為心態好了就不管了。

  在育兒這件事上,我的觀點始終是,我盡力提供,是否選擇,尊重孩子。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1/20418162.avif

  下面這些是我針對女兒散漫情況做的事情。

3

把「時間」具象化

  應該說,所有孩子對於「時間」的概念都是模糊的,「2分鐘」是甜的鹹的?長的短的?對他們來說,太抽象了。

  以前和大家推薦過,買一個沙漏。沙的流逝,就是在給孩子一個具體明確的提醒。有了更加直觀的概念,孩子自然也就有了心理預期。

  我們平時也會經常玩一個遊戲,叫做「5分鐘可以做什麼」。

  女兒會說,可以收拾玩具,可以喝兩杯牛奶,可以讀完一本書,等等。

  我就會把這個沙漏放在一旁,和她一起做她提出來的這些事情,看看是不是可以做完。當然,我們也會什麼都不做,等待5分鐘的過去。

  這個過程中,她真實體會到時間的流逝,更加關鍵的是,她也體會到了利用好這5分鐘的差別。

  可以無所事事,也可以做那麼多事情。

  幫助孩子明白「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就相當於給了孩子一個選擇,她可以自己決定,在哪些事情上珍惜時間。

  育兒這件事上,一定要多提供孩子更多的「選擇權」,這一點非常關鍵。孩子可以不遵守,但我們不能不提供。

  當然,等孩子大一點了,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學習如何看鐘表。

4

「快進」的遊戲

  女兒脾氣急,但做事真的一點不急,好多事情我是覺得,不就是一兩分鐘就能做完的,為啥快點做完呢。

  這段時間在家,我們經常要表演冰雪奇緣,她也學會了快進找到某個場景,然後表演。

  我就借鑑了「快進」的靈感,對於有一些她慢慢在做、拖拉著做的事情,我就會說,「好,現在開始快進」,然後看她快快地做;

  然後我再說,「慢放」,她就要放慢速度做;當然,還可以「正常播放」。

  這個遊戲她也會指揮我來進行。通過這個遊戲,並不是非要控制女兒啥都像我這樣執行力很高、乾脆利落地做完(雖然我也好希望啊,哈哈)。

  但至少有機會讓她不排斥地去更有效地做完一些原本她懶懶散散完成的事情。

  有些事情,她發現快快地做挺好;有些事情,她仍然懶散。但至少,我讓她體會了不同的方式。

  你看,又是多了一個選擇權。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1/20418163.avif

5

生活的主人

  我發現有一種散漫是孩子故意的,因為他們失去掌控感,覺得反正「做」和「沒做」都要被嘮叨,這算是一種無形的抗議。

  所有的叛逆,都是沒有被賦予長大的權利。

  和大家分享過,疫情開始後,我們家每天早上就有個家庭會議,大家一起過一遍今天的日常安排。

  這個方式我覺得對於這類散漫也很有幫助,因為我們真正地把生活還給了孩子。

  最近我們又開始了一個活動,全家一起的。

  就是在每天的日程里,我們會選擇幾個活動是「這件事我想超級勤快」和「這件事我就想做個懶人」。

  這件事對先生和女兒來說是很大地激發了他們的自我效能。

  有時,他們兩個還會眉飛色舞地去快速做那些本該是「超級懶人」的事,還互相擠兌說,你怎麼不夠懶,我們不能讓媽媽看扁了。

  (是不是家裡兩個孩子啊,超級幼稚鬼,攤手~)

  這也讓我意識到,如果一個家庭環境只鼓勵效率規矩,那麼就會有人叛逆,畢竟人的本性都有懶散的一面。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