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閨蜜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孩子升入初中後,她忽然覺得兒子很陌生很可怕。
每晚放學後,兒子就躲在房間玩手機,桌上的作業本一片空白,忍不住提醒幾次,兒子卻煩不勝煩,有時候甚至大吼著「別煩我!」
打不得、罵不得,如今連說也說不得。
閨蜜哭得絕望又無助,「這究竟是為什麼?」
因為錯過了心理建設的最佳時點。

孩子的心理發展是有台階的,問題呈現之時,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矯正機會。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把握孩子的成長特點,給予心理上的撫育,才會越管越輕鬆,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穩。
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父母一定要及時把控。
1
3歲以前,關係是教養的根基
有一句話說:再苦再難,也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
因為早期情感的缺失,會造成親子間終生的隔閡,也將成為管教中最難消融的問題。
李玫瑾教授曾多次強調,孩子在3歲以前,父母一定要親自養育,給予孩子積極的關注和回應。

孩子剛出生時,是脆弱而孤獨的,他們不會動、無法說,養育者的回應,構成了他對世界的信念。
哭的時候有人哄,難受的時候有人抱,餓的時候立即得到滿足,這樣穩定而積極的關係,會讓孩子獲得最深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這種親密的情感關係,在發展心理學上被稱作「依戀」。
許多時候,我們會有一種誤解,似乎身為父母就天生擁有管教孩子的權力。
可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對所有的勸誡置若罔聞時,才會揭露一個事實:
身份從來都不是管教的關鍵,孩子情感上對父母的依戀,這種心理上的引力,才是他願意聽從教導的源頭。
換句話說:依戀,才是教養的根基。

如果父母錯失了建立依戀的階段,沒有和孩子進入親密關係,那麼教養會變成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網劇《重生》中,宋春麗老師飾演的婁頤,曾是主任醫生,退休後還支撐著一所公益學校。
婁頤專業能力強,善良仁愛,可擁有大愛的她,卻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她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給了工作,唯獨忽視了孩子。

她無數次把孩子忘在了幼兒園;
記不清孩子的生日是哪天;
孩子行為異常時,只有謾罵和責備;
直到兒子范凱失蹤,她在尋找的過程中才恍然發現,兒子早已滑進了罪惡的深淵。

加拿大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說:行為問題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孩子逃離、叛逆、不服管教的背後,隱藏的是對父母依戀關係的缺位。
作為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連接好親子間的這根心理臍帶,才能在漫漫成長中,擁有引導孩子的力量。
2
6歲以前,性格決定最終的成敗
李玫瑾教授做客《圓桌派》,說過一句犀利的話:
「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孩子的問題具有滯後性,錯過了培養的關鍵期,等發現問題時,原先只花1公斤氣力培養的習慣,也許要花1噸的氣力來糾正。
3到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黃金時期,此時,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質和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不久前,華為公布天才少年人選。
嚴苛的篩選流程,令人艷羨的回報,都將這幾位「天才」推到頂尖,接受大眾的審視。
可細細追溯,他們並非天賦過人,更多是一步一個腳印,最終緩緩登頂。
拿到最高檔年薪201萬的張霽,本科來自一所三本院校,令人驚訝的是,這已是他復讀後的成績。
同樣入選的「天才少女」姚婷,中考時僅考了4A2B,連重點高中的門也沒有叩開。
他們顯然不是最聰明的,也許也並非最努力,但具備的優秀品質卻異常奪目。
縱觀他們的經歷,無一例外都遵循著獨立、計劃、專注、自律等,這些品質支撐著他們突破自我,贏得未來的無限可能。
優秀的品質和習慣並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作為孩子的教養者,父母應該在養育之中,有意樹立孩子的行為規範。
比如,能夠對孩子說「不」,教會孩子理解和遵守規則;
比如,引導孩子分享和承擔,讓孩子懂得感恩和責任;
比如,接納孩子的受挫情緒,耐心引導,打磨孩子的抗挫力;
六歲之前,孩子認了多少字,會做幾道題,多背幾首詩,真的無關緊要,這些微弱的優勢很快會消失殆盡。
唯有品質和習慣,才會有貫穿時間的力量,經年累月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決定最終的成敗。
3
12歲以前,價值影響孩子的定位
網上曾有一句調侃:孩子考試的分數,決定家庭的和諧程度。
作為老母親,我深有同感。孩子的學習表現就像是懸掛的利器,時不時刺激一下,扎得人肝疼。
可期望歸期望,有一個事實我們終將要面對:
孩子的天性和能力各有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具備「學霸」屬性,而有的孩子卻是風景在別處。

所以,即便付出同樣的努力,有時候也無法獲得同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