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正上小學,千萬別錯過了孩子這六年成長關鍵期

2020-10-03     匡彪堂     反饋

高考決定孩子能不能上個好大學,初中決定孩子能不能進到一個好高中,那小學呢?

不少家長是等孩子讀五六年級才開始緊張起來,事實上整個小學環環相扣,都是初高中的奠基石。

縱觀今年68位高考狀元以及往年那些學霸們,除了極個別超級自覺的孩子,完全不需要父母管就很自覺地學,其他父母無一例外都很重視孩子的小學階段。

如果你家孩子正上小學,千萬別錯過了孩子這六年成長關鍵期。因為這6年的時間,能夠影響未來的60年。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6/20463920.avif

一、一年級是道坎

很少家長意識到一年級的重要性。

因為一年級所學的知識最少,分量最輕,似乎不用怎麼學,孩子就可以輕鬆考100分。

有教育專家說過:一年級高分是假像,其中有很大「水分」。

· 考的多數都是記憶內容。

· 題目都不難,孩子聽課了就會做。

· 語文沒有閱讀和作文,數學只是加減乘除,容易得分。

一年級怎麼學才能真正打好基礎,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

1、一年級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柏拉圖說過:

「人類在幼年時期,人格和個性最容易受到教育的影響,想要塑造成什麼模樣,就可以塑造成什麼模樣。」

剛進入校園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不知道學習要怎麼做,沒有形成各種習慣,也不會自主學習。

正因為一切為零,從零開始的教育才更加重要。

萬丈高樓平地起,從一年級開始給孩子打好了基礎,後面的教育才能出效果。

2、一年級孩子的典型特徵

有老師總結過一年級孩子的特徵:

對小學充滿好奇,但因為不習慣而難以適應;

注意力不集中,很難做到專心聽講,自覺學習;

喜歡被表揚,很信任老師;

十分依賴父母,較難獨立完成作業;

正因為對大人的依賴性強,父母的教育與指導能直接幫助孩子形成行為習慣。

3、一年級狠抓孩子一個月,比六年級盯一整年更有效!

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我們都要明白,一年級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轉型期。

為了讓孩子儘快適應校園生活,必須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意識,培養學習習慣,找到學習方法,獲得學習動力。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6/20463921.avif

端正學習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必須讓孩子重視學習,明白為什麼要學習,要取得怎樣的成績。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喜歡上學習。

多鼓勵孩子,認可他,讓他在學習中收穫信心與成就感。

培養學習習慣。

一年級學生要養成以下習慣:

專心聽課,積極發言,不懂就問,愛護課本,認真作業,尊重老師,謙虛求學。

孩子的一年級也是家長的一年級,給孩子養成好態度、好習慣,孩子一定受益匪淺。

二、二年級是個坡

從二年級開始,孩子之間就悄悄拉開差距了。

考高分的依然很多,但班級前五名始終是那幾個,更多孩子一直在93、94分上下徘徊。

因為經過了過渡期,有些孩子專心於學習,有些孩子卻產生了惰性。

懶惰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級時沒有端正學習態度、養成好習慣的孩子,上了二年級會開始鬆懈。

「二年級是個坡」,孩子能不能往上爬,就看家長怎麼抓。

1、養成自覺性,有計劃地學習。

有專家說過,孩子至少要到14、15歲,才能真正建立自覺性。

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必須有成人的陪伴、督促及管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麵專頁

有些孩子管不住自己,家長就要好好管,讓他養成自製力。

越自覺的孩子越用功,越有條理的孩子學得越快。

2、先提高效率,再提高成績。

俗話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孩子寫作業慢,學習慢,動腦慢,不是故意的,而是確實存在學習問題。

拖拉可能是因為沒有時間觀,磨蹭可能是因為學習基礎差。

還有一些孩子是因為學習環境太嘈雜了,無法集中精神。

瞭解孩子「磨蹭」的真相,先提高學習效率,才能有效提高成績。

3、狠抓「讀」與「寫」,打好學習基礎。

小學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四件事分別是:閱讀、背誦、日記、作文。

概括來說就是「讀」與「寫」,這也是學習語文必須具備的兩種能力。

不僅要多讀課文,還要多讀課外書,拓展見識,豐富知識儲備。

書讀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內容,書背多了,自然能夠隨意應用。

平時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無論什麼內容,不管是長是短,寫得多了自然就會寫作文了。

4、狠抓學習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好習慣。」

二年級的學習習慣,比一年級的更加嚴格,更加全面。

· 集中注意力,學習時不能分神。

· 有時間觀念,合理安排時間。

· 自覺地學習,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 能獨立思考,積極開動腦筋。

· 寫學習計畫,學知識要有條理。

二年級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大人付出多少心力,孩子就能收穫多少。

三、三年級是座峰

如果說六年級是座大山峰,那麼三年級就是座小山峰,很多孩子會在這裡摔跤。

經常聽到家長抱怨:

「我家孩子現在就是三年級,頭痛啊,閱讀理解不會理解,作文也是重災區!」

很多孩子一二年級經常考高分,上了三年級成績卻一落千丈,讓家長摸不著頭腦。

那是因為遭遇了「三年級滑坡」。

1、為什麼會出現「三年級滑坡」?

也叫做「三年級現象」,是指孩子上了三年級後,不僅成績滑坡,各方面的表現都明顯變差,開始偷懶,不愛學習。

要知道,三年級的知識量幾乎是一二年級的總和,難度也翻了倍。

從簡單的識字寫字到複雜的閱讀寫作,從簡單的加減乘除到複雜的四則運算,學習難度的翻倍,意味著孩子的學習要進入新的層次。

那些基礎沒打好的孩子,自然會學得很吃力。

處於過渡時期的孩子,因為學習態度不同,慢慢地會拉開差距。

成績好的孩子會更加努力,越學越好;

成績一般的孩子會屢受打擊,從而懈怠。

2、哪些孩子會出現「三年級滑坡」?

有老師這樣強調:

滑坡的背後,滑的是成績,缺的是習慣。

這四種孩子最容易出現「三年級滑坡」。

第一種:基礎差的孩子。

一二年級學的是淺顯的知識,三年級就開始學習抽象的知識。

基礎差的孩子,不僅對著閱讀和作文一籌莫展,可能連最基本的題目都做不好。

第二種:明顯偏科的孩子。

孩子出現明顯退步,一般從偏科開始。

只要有一門短腿,就很難讓總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差的學科也會影響到好的學科的學習。

第三種:積極性差的孩子。

上了三年級,老師不會再面面俱到,需要學生更自覺、更主動地學習。

如果孩子等著老師教,等著老師布置學習任務,就會落後於學習積極的同學。

第四種:學習能力差的孩子。

上了三年級後,家長能幫忙的已經很少了,更多的要靠孩子自己學習。

如果沒有好的學習能力,孩子會學得很吃力。

3、如何跨越三年級這座峰?

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具備以下三種品質的孩子,對「三年級滑坡」有強大的免疫力:

第一,效率;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