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父母,你在孩子的學習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大部分父母的自我定位是引導者和監督者。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知的扮演了破壞者的角色。
拿我外甥女來說吧。
她今年三年級,算不好兩位數的乘法,姐姐帶過來讓我教。
我給外甥女一支粉筆讓她算題。
第一個豎式還沒寫完姐姐就發話了:照齊了沒?數位都照不齊能算對嗎?
外甥女迷迷瞪瞪改了改,還是不對。
姐姐一邊嘟囔著「教了一上午了,位數還是照不齊……」,一邊手把手教她照齊。
就這樣,姐姐又「指點」了兩三次,外甥女終於算出結果,錯的。
姐姐又吼起來:我這樣教你你都算不對!明明進位了……

看到這裡,我果斷把姐姐「趕」走。然後給外甥女講了數位的知識,然後開始算乘法,再也沒有出錯。
我問:這些題簡單不?
外甥女:太簡單了。
然後又說,媽媽每次教我題都快把我吵哭了。
接下來外甥女午飯都不吃,拿粉筆寫滿了半個院子,一口氣算完了所有的數學作業。
姐姐這裡就是我說的「破壞者」。
她讓孩子覺得,學習很辛苦。
很多父母都忽略了一點:
孩子的學習不是一天兩天或幾周的事,而是一個持續十幾年的過程,所以關注長期影響很重要。
家長們關心的往往是短期:今天的作業寫了沒?這次考試得了幾分?怎麼被老師罵了?
然後,因為對「短期」的「重點關照」,毫不自知的破壞了孩子的長期學習。
比如,批評打罵短期可以讓孩子多做幾道題,長期呢?
像我外甥女說的,她每次做作業都快哭了。
如果學習如此痛苦,孩子怎麼會願意去學習呢?誰會愛上一個讓自己痛苦的東西呢?
如果不改變,她接下來十幾年時間不是學習下去,而是混下去,甚至會厭學、輟學。
所以我說,這是破壞學習。
我遇到過好幾個這樣的案例:
孩子要小升初或者中考了,但是成績還不是很理想。
於是媽媽辭職回家,專職照顧孩子學習。結果幾個月後,原本成績還可以的孩子下滑嚴重,甚至鬧著要輟學了。
這都是媽媽破壞學習的結果。
2
爸爸媽媽「破壞」學習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製造高壓的學習環境,讓孩子處於惶恐不安的學習狀態。
比如寫作業,我們經常吐槽「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但是,「雞飛狗跳」時,不爽的只有父母嗎?
父母生氣了可以吼,處於弱勢地位的孩子呢?
他們是不是一邊察言觀色,一邊擔心不會做被罵、做錯題被罵、不知道錯在哪兒被罵、沒帶書被罵、被媽媽翻出某張測試卷被罵……
他們是不是最討厭寫作業的時候?最害怕媽媽轉悠悠來到身後……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因為寫作業哭了的情況,多少次和父母有關?
而當胸膛里充斥著委屈、害怕、憤懣時,孩子能靜下心來學習嗎?
事實上,這種時候孩子要麼一直想著剛才的事,要麼就是大腦一片空白。

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數學老師是一個同學的親姑姑,她對自己的侄子非常費心,要求很高。而他的父母,當然大義凜然的站在姑姑一邊。
於是這個同學就非常害怕上數學課。結果,在親姑姑的嚴厲要求下,不光數學,他各科成績都在下滑。
姑姑很失望。有一次看到侄子沒好好聽課,就點名他回答問題。
侄子不會。姑姑就冷笑:好,問你個簡單的吧!2+2等於幾?
侄子怯怯的說等於4。
姑姑說:確定是4嗎?
侄子立刻改口:6。
姑姑勃然大怒:都四年級了,連2+2都不知道了嗎?
那個孩子當然沒有那麼笨,我記得他二三年級的時候還差點拿到獎狀。但是,因為害怕,他表現得像個智障,連2+2等於4都不敢說。
五年級沒多久,那個孩子就退學了。再也不用上令他害怕的課。
所以,爸爸媽媽即使不能為孩子的學習增添多少樂趣,至少,別總讓學習和痛苦、惶恐掛鉤。
如果學習代表著痛苦和惶恐,那孩子就會想逃離這一切,他會覺得輟學是很好的選擇。
3
父母的高期待也會破壞孩子的學習,甚至會破壞得很徹底。
輟學的孩子有兩種,一種是親子關係不好,另一種是父母的高期待。
很多爸爸媽媽覺得:對孩子有期待,希望他將來有成就,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然而教育並不看是否「理所應當」。衡量教育成敗看的只是結果。
你的「期待」有效果嗎?
孩子學習好了嗎?成績提高了嗎?他的表現讓你滿意了嗎?
恐怕大多數父母的答案都是沒有。
父母的期待,往往是孩子做不到的。
如果孩子做到了,父母就會提出更高的期待,直到孩子做不到為止。
孩子已經做不到了,父母還堅持要求,那孩子可能會崩潰。
「媽,你再生一個吧,就當沒我這個兒子!」
「你們就當我是一坨屎,不行嗎!」
這都是崩潰的孩子對父母說的話。
父母的期待越高,執念越強,對孩子的傷害就越大。

在鄭州還有我老家的高中,都有孩子得上一種奇怪的病。
兩個學習成績都不錯的孩子。鄭州的孩子是肚子痛,痛得直冒汗,發低燒,老家的孩子是高燒咳嗽,像感冒一樣。
在學校醫務室,他們吃藥、打針、吊滴,都不見好轉,只好請假回家。
但是到家裡,病就很快痊癒。再到學校,幾天後再次生病。
去大醫院檢查,什麼病都沒有。但就是如此反覆,一到學校就生病,一到家病就好。
老家的孩子因此輟學在家有一年多。
這種病不是身體疾病,而是心理疾病,叫癔症。
簡單而籠統的說,就是不想學習的強烈潛意識導致了身體的生病症狀,從而讓孩子合法逃離學校。
為什麼學習好的孩子卻不願意學習呢?因為滿足不了父母的期待。
記得以前看央視的《心理訪談》,有一期講到一對父母,對孩子抱有極大的期待,他們的孩子學習很好,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
為了給予最好的教育,他們把孩子從縣高中轉到市重點,然後再轉到省重點,還把農村老家的房子賣了到省城陪讀。
但是在省城,不能每次都考第一了,這個孩子就精神分裂了。
父母的高期待一旦破壞學習,就會破壞得很徹底。
4
那麼,怎麼樣才能不破壞孩子的學習呢?
請記住下面的「父母三問」,時常問問自己,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一問,我的行為讓孩子更愛學習還是害怕、厭惡學習?
孩子學習的時候,作為父母的你在幹什麼?
催促?監督?挑毛病?看書?玩手機?
無論在做什麼,我們必須考慮後果,考慮長期影響。
很多父母都沒有想過後果,只是簡單的隨心所欲,想催了催一下,孩子表現差了罵一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