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是病嗎?聰明父母這樣教時間管理!

2019-01-28     逄艷姬     反饋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這兩個場景是不是經常出現呢?

場景一:眼看你上班要遲到,還沒送孩子去上學。可孩子還在不緊不慢地刷牙,吃早飯還在邊吃邊玩……

場景二:晚上吃完飯,你收拾完碗筷、洗完衣服、掃地拖地,全部弄好之後才發現:孩子的作業還一頁沒寫,坐在書桌旁玩橡皮,看來今晚又要陪他寫作業到深夜……而且之後還有練琴、洗澡等事情在等著。

這兩個都是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場景,相信大家都能深切體會到,當時那種心急如焚的心情,對孩子的拖拉、磨蹭,簡直氣憤爆表!

為什麼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讓孩子一做就很複雜,還特別慢呢?是他能力有問題?還是智商有問題?很多家長發自內心的疑問:孩子拖拉磨蹭,是病嗎?

孩子為什麼會做事磨蹭呢?

媽媽的催促,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性,也讓孩子無法自主安排時間。催促一多,孩子就無所適從、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不知道該如何做了。

反覆的催促、要求,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覺得這些事情都是媽媽的事,不是自己的事,就更加不上心,還會對媽媽有埋怨的情緒。

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需要比較具體的時間概念,而不是「趕緊」、「儘快」、「太慢了」這種抽象的詞。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具體的時間概念,並不是父母給孩子規定幾分鐘,而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來看,再在能力範圍內定時間。

你光嫌孩子慢,你了解他做一件事需要多長時間嗎?所以,我們可以花一天時間,在家觀察孩子做一件事需要多長時間,才不會去憑空制定時間要求。

很多孩子不是做事慢,而是他沒有時間概念。比如視頻中的晴晴在刷牙時玩水,時間一下子就過了,她也不知道過了5分鐘還是15分鐘。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有時間感知的能力,需要我們去培養。

說到時間概念,要為大家科普一個新詞「時間知覺」,也就是大腦對於時間的把握。

對於孩子來說,最簡單的就是「天亮要起床」、「天黑要回家睡覺」;「周末可以出去玩」;「冬天很冷」、「夏天很熱」。至於「十分鐘內穿好衣服」這種,就屬於他能力範圍之外的了。

時間知覺中,包含兩個方面:「時序知覺」和「時距知覺」。

時序知覺,就是知道時間的順序,比如起床先穿衣服、再刷牙、然後吃飯。時距知覺,就是知道時間的持續,不看手錶,能感知到時間過去了多久。

一般認為孩子在3~5歲時,初步具備「時序知覺」,能理解時間的先後順序;5~8歲的孩子,開始發展「時距知覺」。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序知覺」

01在日常生活中多說時間關鍵詞

按照「日」-「周」-「月」-「年」的順序來,順應孩子的生物鐘,多講講跟時間有關的信息。

比如起床時不要直接讓孩子穿衣服,而是說「起床啦,我們要穿衣服了。我們先穿好外套,然後去刷牙」,或是睡前告訴孩子「媽媽唱完歌,你就該睡覺了」等等。

這些話語堅持下去,會讓孩子對時間形成一定的條件反射,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02 讓秩序形成習慣

孩子的作息習慣一旦形成,我們就不要隨意改變,固定起床、玩耍、午睡的時間,讓孩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當一切都有秩序時,孩子自主的就會去做相應的事。試想,如果教孩子起床後疊自己的被子,每天如此,那孩子自己就知道起床後第一件事是疊被子,根本就不用催。

如何培養孩子的「時距知覺」

正如蘭海老師在視頻中所說,專門拿出一天的時間來觀察孩子,不要干擾他,看他刷牙需要多久、吃飯需要多久、做作業需要多久……

然後和孩子一起感受,自己花了多長時間,乾了什麼事。這樣,他就能大概感知,自己刷一次牙需要多久、吃一頓飯需要多久……

你還可以把這些事情做成一張「生活計劃表」,把每天需要做的每件事情都量化在表格上。

比如:7:00-7:15起床,7:30-7:40洗漱,8:00-9:00吃早餐等……這樣孩子就能明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會覺得「媽媽又在催我了」。

除了時間知覺的培養,我們還可以把「不耐煩的催促」變成「有意思的遊戲」。

如果想讓孩子快點出門,他卻磨磨蹭蹭的,我們可以玩「龜兔賽跑」的小遊戲,看誰先準備好可以出門。

家長可以演兔子,一開始跑得很快,但是中途犯懶等在一邊。孩子會覺得這個遊戲有意思,去演那隻全力奔跑的烏龜,這樣你們就能迅速出門了。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並不是病,都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不要焦慮、不要過度催促。選取科學的育兒方法,孩子做事效率就能倍增!我們可以陪著孩子慢慢來。

另外,要提醒的是:孩子大部分的行為和習慣,都是從爸爸媽媽那學來的。要想孩子不磨蹭、生活有規律,先想想你是不是「拖延症晚期」、是不是「熬夜黨」?別忘了先給孩子做出好榜樣!